【今日话题】这些上海话你还用么?
曾经听到有人说,“上海话词汇不够多”,我想,伊是一定没经历过上世纪八十年代,那绝对是一个上海闲话造词能力爆发的时期。有很多新词生动、风趣,从那时开始一直沿用至今。只可惜,其中有一些词,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常用了。今朝,阿拉就一道来盘一盘。
“掼浪头”
“掼浪头”这个流行语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、九十年代初。当时的社会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个过程中,真正意义上个市场经济规则尚未形成,各种假冒的东西和不成熟的行为都有生存空间。当时很独特的一种现象,就是“浪头”越大,则越有人相信。
由于当时市场经济刚“开张”,信息也比较闭塞,人和人打交道,侪凭“一张嘴”,“掼浪头”乃末就产生效果了。不过,要是摊开来看,侪是“有浪头、没浪花”的。
“一只鼎”
“一只鼎”被广泛使用,意思就是“顶级的”,“最出色的”,因此也有人写作“一只顶”,或者用“鼎脱勒”、“一级勒”来替代。最流行的时候,很多商品的品牌直接就用“一只鼎”,最有名的,当属阿拉吃早饭最欢喜的“一只鼎”牌黄泥螺了。
“起蓬头”
上海话里有“一蓬头”之词,多用来形容,很快冒起,又很快消失的东西。比如“一蓬土”“一蓬烟”的等等。“蓬头”用来形容那些聚集起来,然后又迅速消失的人群极其贴切。带头煽风点火的的人,不就是把这“蓬头”“起”了起来么。
“剥猪猡”
“剥猪猡”,现在上海的小年轻,估计都听不懂了,过去是指夜里拦路抢劫他人的衣物,多发于冬日,一般不伤人。小时候,还可以听到长辈告诫夜出的孩子:“早点回来,当心被人家剥猪猡。”
“爬格子”
八十年代开始,上海人流行把赚钱叫“扒分”、“拉米”,因为,上海闲话里用“分”和“米”作为钞票的切口。“爬格子”就是指作家、业余作家等文人以投稿,争取稿酬为目的的创作活动。这个词既含文人自嘲的意味,也常成为他人嘲笑文人,有知识但赚不到几个钱的口实。
“勿要忒”
“勿要忒X哦!”这种句式,外地人听起来,就像是一句否定句;到了上海闲话里,一歇歇就变成了肯定句。老底子是没有这种讲法的,最早还是在小青年当中讲讲,后来大家觉着蛮噱的、有点海派味道,才慢慢传开来。
“立升”
上海话里的“立升”,专门指一个人的影响力和背景,有财有势的叫做“立升大”;阿拉这种小老百姓,没有背景的,自然“立升搭不够”。
“立升”两个字的兴起,还和冰箱有关。电冰箱早20年还算奢侈品。上海人买冰箱不晓得质量、品牌一说,市面上翻来覆去也就这几个牌子。因此判断一个冰箱的档次是否高,一般以冰箱的容量——立升为标准。立升越大,说明这家人越有钱。渐渐地,“立升”也演化为俗语,专门指有财有势有门路者。
现在有人动不动就说,“上海闲话词汇太贫乏,用来用去就那么几个词”——煞?旁友,帮帮忙哦!(估计这句侬也听伐懂)说上海话词汇少,那是因为侬根本没经历过8、90年代,也是因为现在的小年轻,老早就被学校要求学普通话,练习上海话的氛围和空间都没有了,这些上海话你都知道多少?
回复本帖参与话题讨论,每个ID奖励网薪@100
(当日回复才有网薪奖励哦~)
8月14日今日话题奖励网薪均已发放~
正在加载中,请稍等...